看點網訊 www.ekomentalnie.com 看完電影之后,很多人估計和我心里有一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明明在城里受夠了流言蜚語并且不當回事的張一曼最后會選擇自殺呢?很多男性觀眾捋一捋自己的情緒,然后猜測說也許她曾經受過情傷最后變得放浪形骸,其實這又進入了劇中老裴的思路——一個人道德敗壞是有原因的。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享受道德拯救一個人的過程,所以動畫片和小說和影視劇里永遠逃脫不了感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嘴炮。而道德拯救也同樣作為基礎教育出現在了我們的小學課本、學生行為守則上面,甚至我爸曾經在我看希臘古代神話的時候對我說,這些都是以暴制暴,宣揚復仇,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大慈大悲的觀念不太一樣。
對,在中國,特別是古代中國,有著不少以道德來決定法律的例子,小到民間的恥辱鏈和浸豬籠,大到宋代禮法嚴明通奸判刑,都是在用國家的強制力來審視個人的道德問題,而道德理應是道德,而不應該是可以決定懲處一個人的法律。面對道德敗壞的人,我們可以用言語去教育甚至辱罵他們,但是卻不可以用強權來懲罰他們。
回到影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在檢察員和銅匠妻子的兩場戲中,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卻被非常明顯地對比出來了。
銅匠的老婆來找張一曼,是因為她睡了自己的丈夫,她心中憤怒。在張一曼承認是自己睡了銅匠之后,他的老婆說著類似“小娘們你有種跟老娘來”這樣的話對她罵罵咧咧,甚至要動手打她,當然最后還是被攔下來了。這是對張一曼這個道德不容的女人做出來的道德上的批判,我相信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她做的不應該,頂多就是覺得這女人忒兇悍,但是卻不覺得她錯了。
而特派員來的時候,他卻是以一種強權凌駕的方式在主持大局,他本人代表著專制,而在民國那種明顯人制大于法制的地方,他的話就是法律。這個時候戲劇的沖突出來了,那就是他以專制的名義來對張一曼的道德問題進行了審判,而荒唐的是,同樣因為道德原因,銅匠和其他人都沒有說出來到底張一曼做了什么。特派員對張一曼的懲戒也是在銅匠的說法上,銅匠也用了自己的道德標準評價了張一曼,不知道編劇和導演是不是有意,這正好是一個道德凌駕法律審判的一個戲劇性的轉變。包括最后銅匠要求剪掉張一曼的頭發,這更是赤裸裸地諷刺地告訴觀眾,這種審判是基于銅匠個人的喜好的,可是在這個荒誕的故事里,這種個人喜好被用來成為了審判懲罰一個人的標準。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小時候看的電影《鏢行天下之深宅大院》,小時候只感覺飛燕長得真好看啊和這個故事有點恐怖,后來大一重看了一遍,突然覺得三觀好像不太對,由此心生憤怒再也沒看,現在再看,又覺得三觀沒有問題了。相反同樣是有意無意間,編劇把道德和法律糅合在一起,創造了類似于張一曼這樣的兩個,在道德上千夫所指,法律上卻沒有任何罪過的人
這個故事講述了曾經一堆相愛的戀人梅娘和陸顏青因為梅娘家中變故所以分開,婚后由于梅娘的新婚丈夫曾經在外面亂搞而不育,所以家中老夫人為了香火得以延續默許了梅娘和陸顏青的來往,甚至生下一個孩子。而梅娘的丈夫發現之后怒不可遏,連夜殺了陸顏青全家,最后自己也死在被燒傷臉的陸顏青手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梅娘和陸顏青都是在道德上千夫所指的人,梅娘身為人妻卻與人通奸,陸顏青一屆文人也勾引有夫之婦,這兩個人在當時的環境下完全是可以被浸豬籠的,我也并不對他們抱有贊賞或者同情??墒撬麄儏s不應該受到法律的審判,起碼在現在的普世觀念下,放蕩的女人不犯法,到處約炮的渣男不犯法,你可以罵他們,但是你不能懲罰他們。所以在《深宅大院》里面,最后老夫人決定開槍打死梅娘和陸顏青(最后還是死了)的時候,飛燕一把打掉了她的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再次回到電影《驢得水》,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張一曼為什么會自殺的問題上面來,我想,除了朋友的背叛,喜歡自己人的辱罵,老校長的無奈以外,還有一層,那就是現有法律制度的荒唐和黑暗。而前朝的法律是不是真的這么荒唐黑暗呢,我沒看過民國其他的東西,唯獨在中國電影史的學習過程中看了大量的民國電影,所以如果電影反應的是現實的話,那么,是的。
《馬路天使》中,周璇要被琴師夫婦賣掉走投無路投奔趙丹,趙丹和魏鶴齡兩人去尋找律師卻發現自己根本請不起,甚至最后趙慧琛飾演的她的姐姐被流氓頭子打死都得不到昭雪。
《夜半歌聲》中,被人毀了容貌的演員宋丹萍只能藏在閣樓里,冤屈無處聲張,只能隱忍十年等待自己報仇,當然報仇之后自己也蹈海而死。
《桃李劫》中,企圖強奸黎麗琳的豬頭一樣的上司沒有得到懲罰,偷了錢的陶建平卻被判處了死刑,可見刑事上有多么不公和荒謬。
所以,張一曼最后的毀滅和自盡,并不僅僅是朋友的背離,而是一種黑暗的病毒一樣的統治籠罩在自己的頭上,逼瘋逼死她的是法律的荒唐。而那種絕望其實設身處地想一下就會覺得壓抑,試想,討厭你的人在堂上,用他的想法來左右你,來審判懲戒你,這如何不是滔天的憤怒與恨意,而這一切竟然是事實。
更可悲的是,這種道德凌駕法律的事情在建國以后雖然有所好轉,但是依然沒有得到根治(不過我本人是抱有希望的)。到現在,文藝方面依然沒有全面開放,不僅僅是廣電因為民意和自己想法封禁,還有很多蔓延到枝枝葉葉的細小的方面,人們自己也還沒有接受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小學,小學有自己的校規,可是公然無視校規用自己的行為準則懲罰別人的老師比比皆是。
用道德審判人是最簡單的方法,因為道德本來就是人們心中自己的一桿秤,聰明的有聰明的想法,蠢人也有蠢人的想法,而法律是死的,是一個規定固定的東西,要從法律上面來審判,首先要了解法律,試問不是這方面專業的有幾個人看過憲法的……反正我沒看過。
回歸主題,我不知道導演的用意畢竟我沒看過原話劇,但是我認為《驢得水》中張一曼的自殺,很大程度是對民國法律制度的失望透頂。巧的是,這里面的兩個女孩,其實都是講究法律的人,孫佳要舉報特派員是法律方法,張一曼也不是一個太過于在意道德的人,雖然沒有孫佳那樣義憤填膺,但是她并沒有明確對于貪財的裴魁山作出什么要求。幾個男人如校長,是一個“成大事不拘小節”的人;如周鐵男,看似暴躁,其實也是在用自己的價值觀念解決問題;如裴魁山,更是一個頗有幾分“愛好勸失足從良”的想要滿足自己道德需求又好事占盡的偽君子;如銅匠,是一個有朝一日有了地位身份就會利用這種身份地位來頤指氣使了結私人恩怨的蠢貨。所以最后男人們留了下來,而兩個女孩,一個出走,一個死亡,都離開了那個怪圈。
所以,《驢得水》中,校長看成敗,張一曼看喜悲,周鐵男看強弱,裴魁山看貧富,孫佳看對錯;所以校長是保守派的幫兇,張一曼是受害者,周鐵男是懦夫,裴魁山是偽君子,銅匠是狐,特派員是虎,孫佳是理想派。這幾個人的悲喜明滅中,某種程度還是美化了民國的政治,畢竟以我的了解和想法,殺了銅匠讓他成為一具真正的尸體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同樣,雖然我認為現有的制度還沒有到理想的那一步,可是到底還是比民國完善許多,不信你看天天在新聞評論區叫囂的婊子該死出軌該閹的那群人,沒有人給他們像銅匠一樣的頤指氣使的機會。
看著新聞區天天法律黑暗這個制度剝削那個的,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