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來少有的內涵與特效并重的好萊塢科幻三部曲《猩球崛起》系列的終章?!缎汕蜥绕?:終極之戰》今年夏天在海外一經上映,便收獲了逆天的口碑
《滾石》雜志稱贊道:《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是系列最具史詩性、也是最出色的一部杰作,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高達93%,IMDB評分高達8.8“動作捕捉第一人”,偉大的凱撒扮演者安迪瑟金斯的出色表演又一次引起了動作捕捉演員是否應該獲得奧斯卡的討論
影片也將于9月15日在國內上映
這樣一部以猩猩為主角的影片能帶給觀眾如此強烈的震撼,除了富有寓言性質的深刻內涵。另一個無法忽視的重要因素便是在影片中已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動作捕捉技術”所帶來的強大視覺特效《猩球崛起3》特效團隊共有998人,同時工作最多有430人;一共有1440個特效鏡頭,占了全片的95%;渲染這些鏡頭一共消耗了1.9億CPU,換算成普通電腦,相當于4500年的壽命。998名工作人員參與到了幕后制作中,甚至一度有430多人同時為同一個特技項目工作。電腦cpu的處理時間耗費了大約1.9億個小時,折合起來等于5400年!1440個特效鏡頭,占據了整部電影的95%的鏡頭量。借著這部《猩球崛起3》,我們一起來看看動作捕捉技術的前世今生
簡單來講,動作捕捉就是捕捉演員表演時的動作,然后把這些動作同步到電腦中的虛擬角色上,使虛擬角色的動作和真人毫無差別,以達到逼真、自然的效果
在動作捕捉技術誕生之前,電影中的許多人物特效都是通過化妝、模型或是定格動畫等方式來完成的。但是這樣的出來的效果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動作不流暢,觀感不逼真
動作捕捉技術其實是誕生于生物動力學研究機構的,通過一些穿戴式機械傳感器獲取人體關節的運動數據。但是這種機械式動作捕捉由于對演員動作的限制較大,并沒有被電影界廣泛采納
而不久出現的基于LED燈的光學式動作捕捉技術,擺脫了機械設備的束縛,依靠圖形識別處理來獲取人物的動作,這樣的方式更適合應用在電影中
在1990年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全面回憶》中,將動作捕捉技術首次運用在了電影中,不過也僅僅只有幾秒鐘,就是施瓦辛格經過X射線的這個鏡頭
9年之后的《星戰前傳1》中,出現了第一個動作捕捉技術塑造的角色加·加·賓克斯。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造型的討喜程度和真實感都并不是很足
兩年后的《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全程都用了動作捕捉技術,在真實感上下足了功夫,動作效果和真人一樣自然,并且實現了多人同時動作捕捉,雖然技術十分強大,但是無奈口碑票房慘淡,又是一部動畫片,所以很快便被人們遺忘
人們這次并沒有等太久,2001年上映的《指環王》誕生了第一個稱得上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動作捕捉塑造的經典角色咕嚕。這個角色不僅讓人嘆服維塔工作室的強大的技術實力,更讓人佩服彼得杰克遜的眼光當時導演彼得杰克遜發現為咕嚕配音的安迪瑟金斯的潛力,讓他來扮演咕嚕,這也為安迪瑟金斯開啟了成為“動作捕捉第一人”的道路
《指環王》之后,動作捕捉技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動畫和真人電影多線并進。2004年的《極地特快》首次實現了動作和表情的同時捕捉。2006年的《加勒比海盜2》更是首次將動作捕捉從特殊的攝影棚搬到了戶外,克服了設備對光線敏感性的不足,大大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拍攝效率
2008年的《返老還童》利用動作捕捉技術實現了最接近真人的CG角色
面部數據采集時,利用熒光粉,將數據采集點的數量從幾百個增長到數十萬個,大幅度提升了面部的精確度
所以各個年齡段的布拉德皮特才能看上去一點也不違和
不過,這種辦法因為通用性差,前期準備工作過多,并未大規模流行起來
2009年的卡梅隆導演的《阿凡達》是動作捕捉技術走向成熟的標志
借助頭戴式攝像頭以及改進的軟件算法,完美解決了演員面部表情高精度采集的問題。從那以后,頭戴式攝像頭成為了動作捕捉的標配。此后的《創戰紀》已經讓虛擬真實人物達到了真假難辨的效果
《阿凡達》之后,維塔工作室也將自家的動作捕捉技術搬到了戶外
在《猩球崛起》中,幾十頭猩猩同時出現,場面宏大,動作復雜,觀感更逼真
為了擺脫道具反光的干擾,維塔工作室將標記點更換為主動發射紅外線的LED燈,保證了數據采集的效果,之后,維塔工作室的這套系統繼續用在了《霍比特人》三部曲,以及《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中
在即將上映的《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中,這項技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特效制作第一步,從合作的威靈頓動物園找出一些合適的猩猩來,作為模特為其拍照
第二步,通過動作捕捉設備以及搭建的骨架模型進行建模
因為人與猩猩的骨架結構不同,所以從骨架到肌肉,再到皮毛進行一層一層的附著
尤其是表皮的紋理和毛發則更為關鍵,每只猩猩500多萬跟的毛發都會一根一根種上去
手腳的形狀和紋理也是趁著大猩猩們睡著然后倒模得到數據的
第三步,再進行外貌曲線設置,因為隨著劇情,猩猩們的外貌會發生變化,健康的、蒼老的、受傷的各種狀態都能良好的顯示
在這最主要的三個步驟基礎上,再不斷地完善每一個細節,最終才能達到影片的效果
《猩球崛起3》最大的技術難點在于如何將猩猩這些主角的情緒和動作最細致入微地展現出來,從而將觀眾的情緒代入劇情
看到影片中所達到的逼真效果后,你就會明白維塔工作室的強大所在了
維塔工作室在《猩球崛起3》中使用到的技術,據說也要應用在《阿凡達》續集的制作之中
既然技術如此發達,那么演員就要退位于技術了嗎?不。
技術雖然在不斷地進步,但最終還是要服務于電影,最基礎的還是要靠演員的表演
維塔工作室視效總監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
無論如何,演員才是整個角色塑造的靈魂所在
尤其是安迪瑟金斯這樣的大師,我們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想辦法將有力的表演百分之百還原到愷撒的臉上
究竟《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的表演和特效會不會征服挑剔的你
影片將于9月15日國內上映,到時候你便會有自己的答案了,拭目以待吧
動作捕捉技術大事記:
1990年《全面回憶》:光學動作捕捉技術首次在電影中運用
1997年《泰坦尼克號》:動作捕捉創建CG群眾演員
1999年《星戰前傳1》加·加·賓克斯:第一個在真人電影中用動作捕捉技術塑造的CG角色
2001年《最終幻想:靈魂深處》:第一部全部動作捕捉技術拍攝的電影,實現多人同時捕捉
2001年《指環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經典動作捕捉角色咕嚕誕生,動作捕捉技術走向快車道
2004年《極地特快》:第一次實現面部表情和動作同時捕捉
2006年《加勒比海盜2》:動作捕捉技術首次在戶外進行,大大提升拍攝效率
2008年《返老還童》:完成了最接近真人的CG角色
2009年《阿凡達》:頭戴式攝像頭及改進軟件算法完美捕捉面部表情,動作捕捉技術走向成熟的標志
2010年《創戰紀》:CG角色創建的角色已經真假難辨
2011年《猩球崛起》:場面宏大、動作復雜,用紅外線技術完美解決戶外光線干擾問題
2017年《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動作捕捉技術的集大成者,技術已不再是瓶頸,動作捕捉演員成為更關鍵的存在。